與龍眼果樹一生的情緣
張春夏先生一生都生活在霧峰荔枝林之中,父親在9歲時隨阿公遷居霧峰區桐林里,當時此區有許多野放的龍眼林,農友們以栽種香蕉和鳳梨為主,龍眼結果的季節再採收野放的龍眼至市場銷售,平時並不會花費時間照顧果樹。張春夏的阿公遷居至此後,開始有系統的規模化栽種龍眼和荔枝果樹,開啟霧峰專業龍眼果樹栽種的新格局。
張春夏先生在民國16年出生時,住家四周環繞著阿公栽種的龍眼林,剛開始學走路就在龍眼林中走動,幼兒時期在龍眼林中奔跑嬉戲,稍大一點兒就開始幫忙父親和阿公栽種和照顧龍眼樹;時值日治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世界局勢緊張,霧峰桐林因地處偏僻,與外界的接觸不多,受外界的影響也比較小。
8歲開始每天翻越屋後的後山,走一小時的山路到學校去上學,日治時期能上小學的小孩不多,因為當時農業技術不純熟,大都數家庭都食指浩繁,農村家庭經濟緊絀,小孩們從小就需要在家裡幫忙農事及家務,因為阿公是霧峰地區第一個規模化有系統栽種龍眼和荔枝的果農,所生產的鮮果品質優異,成為市場的搶手貨,使家中的經濟狀況改善,父親也很有遠見,理解到教育對於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下一代用學識擴展更大的領域,所以送張春夏去學校讀書,放學及放假期間還是需要協助果樹的栽培管理和採收工作。
十六歲開始專職跟父親學習果樹栽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們一天天長大,自己的頭髮由烏黑變斑白,現在已全白了,回顧從16歲開始與父親合力接管果園到現在,七拾幾個年頭已經匆匆流逝,現在再傳承給女兒和女婿接管園區,己歷經四代,成為傳承一百多年的霧峰龍眼世家。數十年來,張春夏的名字與霧峰龍眼和荔枝一起畫上了"高品質"的代名詞,從有先見之明的阿公開始,就不斷的精近龍眼果樹的栽培管理技術,農業看似一門簡單的基礎產業,不若高科技業的高度技術,也不像工業需要若大的廠房,但作物是活的,每棵果樹彷佛都有自己的個性,每一塊果樹紮根的土地都有些微的差別,尤其是每年的天氣、病蟲害的變化都是不可預測的,看似重複性極高的田間作業,因為不確因素的交錯讓每一年都是一個新的挑戰,疏枝、疏花、疏果等程序,也是要當機立斷,這需要在一次次的作物生長週期累積管理經驗,長期的跟果樹「博感情」。
日治時期小學畢業的張春夏,在當時當地也算是一個小小的「讀書人」,所栽種的荔枝、龍眼鮮果品質良好且穩定,受到市場肯定,於是慢慢的增加規模,開始協助分享栽培經驗,並跟附近的果農約定承購園區鮮果,把規模做大,民國75年8月下旬,承購了大片果園,採果工人都聚集到山上準備採收時,突然傳來韋恩颱風登陸的消息,滯留期間長達一星期,狂風豪雨把樹上果實全部掃落在地,再加上颱風過境後連日的豪雨讓果實全數泡,本來結實纍纍的果樹也在狂風暴雨中嚴重折損傷痕纍纍,因為是事先承購,錢都已經付給園主了,眼看著七八千斤即將採收的龍眼全泡了湯,痛徹心扉的慘賠經驗,也只能忍痛重新收拾家園,整理果園,果樹堅韌的生命也傳遞給了張春夏,經過了多年的努力,果樹與家計才逐漸恢復元氣,但也深刻體驗到務農這一行自古至今都是看天吃飯的行業……
而見證這段霧峰百年龍眼世家歷程的是園區內那些阿公時代所種下的百年龍眼樹,每年依照節令開出絢爛喧鬧的花朵和結出甜美的果實,人與土地、作物之間的情感在季節交替與世代傳承之中,達到完美的詮譯,張春夏出生在這片果園之中,成長在這片果園之中,結婚生子,到現在白髮蒼蒼,一生都奉獻在這裡。對果樹的照顧,有如對家人的照顧,因為每一棵果樹都包含了,父親與阿公所努力的心血結晶,手心的溫度、期待的心情、心中的秘密傳遞給沈默的果樹,果樹在風吹來的時候,就傳唱著家族的心聲,只要觸及這片果園,就可以感受到那份愛與美好。